嗜血的校園網貸:利息高達30% 走向失控邊緣
編者按/ 缺錢的大學生,嗜血的高利貸,網貸正將二者輕易鏈接起來。極端悲劇個案背后,畸高的利率和額度,空白的風控和監管,野蠻的擴張和催收,正在讓一切走向失控的瘋狂中。相比于七年前被“送別”的信用卡,網貸,這只正在急速入駐校園的野獸,顯然需要更大的智慧來對待。
利息高達30% 高利網貸入侵大學校園
“零首付”“零利息”“最快3分鐘到賬”……在信用卡告別校園七年后,更為兇猛的“野獸”殺入:以P2P為主的網絡貸款,借助“網絡+代理”模式,正在大學生群體中飛速蔓延。
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調查發現,除了金額較小的普通消費貸款,更為大額的創業資金、償還學費等貸款,亦由觸手可及的網貸向大學生提供著——而相比于信用卡,缺乏監管的網絡貸款渠道,動輒能為學生提供萬元甚至數萬元貸款,且實際利率驚人。
費率不透明、授信額度過高、風控不嚴、催收方式野蠻……在便捷、低門檻背后,校園貸款存在的問題,正日漸凸顯,且開始以極端個例提醒風險所在。
但無論是網貸機構還是校園,目前均嚴重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。尤其,有能力在社會上“創造”一個個驚天大案的網貸機構,迄今仍處于裸奔狀態。
一頭完全失控的野獸,正沖擊著防備最低的校園。
“野獸”滲透校園
沒有還款來源,被銀行拒之門外的學生,卻成了各家網貸平臺爭搶的客戶。
2016年初,廣東某高校的大學生李明(化名)與同學籌劃創業,缺啟動資金。他們在經過提交身份證、銀行卡等信息,并錄制一段視頻后,他從名校貸,人人分期、分期樂、趣分期等四個平臺拿到3萬元。
“平臺會要求借款人每個月還一些,三年還完,我算了一下三年的利息和其他管理費用等一共1.1萬,現在每個月要還1700多元,壓力挺大的,這個月借同學的錢才還上,下個月可能要做一些兼職來還款。”李明不建議同學們去網貸,但網貸卻正在全面殺入校園。
“學校里有很多貸款廣告,海報就貼在我們的宿舍樓里,貼吧里也都是這些平臺的推廣信息,還有校園代理一直向學生推銷,通過微信掃一掃送獎品來獲得關注度,再重點與需要用錢的同學說利息很低等等。”合肥某高校大學生馮強(化名)稱。
“借貸的學生一般分為兩種,一種是為了虛榮心之類的,買自己目前無法負擔的東西,另一種是真的急需錢,比如有個學生會的同學,辦活動向學校請款遲遲未能獲批,就先貸了一些錢,等報銷后再還款。”馮強認為,一些同學以為只要把借錢補上就行,但事實往往遠非如此簡單。
據了解,這些校園貸的門檻都很低,通常在校大學生向這些校園貸平臺提供身份證、學生證等證件信息即可申請到分期付款或提現,不需要父母或老師提供任何擔保書。
律師付建從去年10月開始著手了解大學生貸款情況,他發現,現在這個行業非常亂,許多平臺虛假宣傳,表面上說是無利息、低利息,但一些服務費、管理費、交易費等加在一起比利息還高,變相的增高了利息,學生的辨別能力弱,對社會認知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不高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有些平臺為了催債,就給學生發短信,說類似“我們要去你們學院拉橫幅,給你送花圈”的話恐嚇學生,學生就怕了。
付建表示,我發現,一些校園貸平臺會傾向針對農村的孩子推銷。城里的孩子來上學時都帶了好的手機、電腦等,一些農村貧困的孩子家里負擔不起這些,不可能花幾千甚至上萬元買個好手機、好電腦,部分學生由于自己的虛榮心理,覺得這些貸款平臺挺好的,就開始借貸了。
律師李大偉表示,校園里同學間關系密切,甚至有一些比較強勢的學生,拿著其他同學的身份證在網上辦理網絡貸款手續。身份證被冒用的學生在報警時,大部分情況下是不能夠證明自己的錢和身份證被其他同學領走的,也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被冒用,因為是網絡終端注冊。這就給很多強勢的學生利用弱勢學生身份注冊提供了可乘之機。弱勢學生發現自己的信用記錄出問題,但是維權過程中非常麻煩,產生了很多更加深層次的問題。
TOP
- 原創/
- 推薦
焦點企業
-
最近大火的“區塊鏈”到底是什么?它與比特幣有何區別?
最近區塊鏈比較火。最早我是聽一個朋友提起的,因為我對科技驅動的東西一直很感興趣,...